關心台灣Vegan運動的朋友,應該都聽過「週一無肉日」,一般民眾可能也略有耳聞,感覺已陪伴我們多年。到底這句口號從何而來?背後是一個國際聯盟,還是各地自發的組織?為何選擇週一為無肉日?跟Vegan又有什麼關聯?我們採訪了「台灣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」總召張祐銓,為大家說明平台的緣起、發展及現況,也分享他個人成為Vegan的故事、在推廣路上的感想。希望透過這篇報導,與大家一起回顧過往也展望未來,促成一個更加Vegan的世界。
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(theInternationalPanelonClimateChange,IPCC)自1990年公布第一次評估報告(簡稱IPCCAR1)後,至今已完成六次評估。事實上從AR1開始,氣候變遷成為世人關注之議題,而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現象,不僅對全體人類生活有巨大的影響,更是會對地球上的生態造成浩劫,要如何減緩氣候變遷,讓下一代有未來,是全球不分國家與種族所共同努力的方向。從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摘要而出之特別報告〈1.5°C的全球暖化〉(GlobalWarmingof1.5°C),即清楚揭露,倘若全球升溫超過1.5℃,除了對環境與生物造成不可逆衝擊影
近年來,Veganism(維根主義)崛起,在這場社會運動中,藉由揭露動物真實遭遇,以提高公眾意識是不可缺少的環節。「AnonymousfortheVoiceless」(簡稱AV,中譯「為無聲者匿名發聲」)正是其中一個積極推廣動物權的組織,在台灣及其他國家共計三四百個據點。事實上,人類在對待動物有許多層面會令他們承受極大痛苦,把動物作為娛樂、穿戴、食用以及實驗等用途,在過程中總造成不當虐待、流血以及死亡,例如拿兔子做化妝品實驗,有些塗抹在其身上的物質可能導致嚴重傷害,如皮膚紅腫或眼睛失明。然而,這些隨著科技及資訊的發達,絕大部分都
2003年歐洲熱浪,不是偶然的絕響,20年後的3月,發佈在《刺胳針地球健康》(LancetPlanetHealth)的研究報告指出「巴黎是全歐洲因熱致死率最高的城市」,浪漫的花都竟然成為酷暑致死的榜首!(1)IPCC於當時發布的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(AR6)總結報告,也指出地球可能在未來10年內跨過暖化臨界值,報告中整理眾多不可避免、不可逆轉或突然變化的可能性和風險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(AntonioGuterres)呼籲以此報告為指南,「快快拆除氣候炸彈」。(2)然而,熱浪早已不是單點的新聞,台灣出現「台灣史上最熱的7月份」,南歐熱浪不少地方氣
印度新德里於2024年5月29日創下了當地歷史最高氣溫52.3℃,8月初的中國杭州氣溫衝上40℃,看到地球沸騰時代這樣的字眼,呼吸中正覺熱氣逼人,再隨著《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》重申在升溫最高的極端情境下,台灣可能在2060年遭遇「冬天消失」的窘境,無論是否在幾天內下了整年的雨量,淹沒原本即將收成的良田,熱,已是無可避免的處境,何況,「現在還不是最熱的時候」。(1)面對氣候緊急的減緩與調適,是如此迫切的需求,「轉向植物性飲食」以減緩急遽的氣候變遷,且對環境條件與糧食供給進行整體調適,正是十多年來重磅氣候研究報告再
維根主義(Veganism)於英國TheVeganSociety1988年採行的官方定義,是指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,在可行範圍內,無論食物、衣著、用品、娛樂,皆力求不以任何形式剝削或虐待動物。本單元「Vegan是什麼」分別從「Vegan不只是飲食」、「Vegan的精神源流」、「從Vegetarian到Vegan:奶蛋的爭議」、「Vegan的意義演變:拓展與挪用」、到「Vegan始終不變的核心:自由的真義」、「關於Vegan一詞中文用語不一的補充說明」等文,希望透過字義與演變的歷史性討論,釐清維根主義內在的動權精神。自我命名過程中的確常發生意義上的爭端,自我認同有一定的